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報告明確了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十九大代表、河鋼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于勇認為,這為制造業未來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格潤德作為
直縫管、
直縫鋼管等產品的優秀制造企業,一直密切關注此事!
他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說,在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歷史背景下,我們有充足的理由來期待“中國制造”在未來散發出智慧與創新交織的美麗光芒,我們堅信,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然起于“中國制造”的復興。
報告令人振奮有三點學習體會
中國經濟時報:您學習十九大報告最深刻的體會是什么?
于勇:一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個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
回顧歷史,制造強國建設絕非易事。當前,我國正處于向工業化后期過渡關鍵時期,傳統競爭優勢正在消退,新的競爭優勢尚未成熟。順勢而起,通過掌握新工業革命的核心技術和理念,就有望通過快速推進制造業轉型升級,成為新競賽規則的重要制定者、新競賽場地的重要主導者,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行百里者半九十。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全黨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彼?,制造業的從業者必須要時刻牢記使命,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敏銳把握世界新發展趨勢,緊緊抓住和用好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繼續朝著實現制造業強國目標奮勇前進。
二是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報告明確指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眻蟾鏋橹圃鞓I準確把握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企業轉型升級和產品結構調整提供了強大理論指導和重要遵循。
三是建設美麗中國。報告提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這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
隨著自然環境約束的收緊和社會對環境認知的加深,綠色發展已經成為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調整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動力。實施綠色制造,生產綠色產品,實現綠色發展,是鋼鐵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綠色發展是理念,更是實踐;需要坐而謀,更需起而行。
鋼鐵行業作為我國傳統基礎產業,正處于轉型發展的關鍵歷史時期,必須徹底顛覆傳統的經營理念和發展模式,加快實現“從要素驅動、投資規模驅動發展,向以創新驅動發展為主轉變”,跳出“低端”競爭,邁向“高端”循環。
創新推動鋼鐵企業加速轉型
中國經濟時報:作為我國最大的鋼鐵材料制造和綜合服務商之一,過去五年,河鋼在創新發展方面做了哪些有益的嘗試?
于勇:十八大以來,河鋼以理念創新為引領,以管理創新、科技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為重點,實施全面創新,迅速提升競爭實力,推動企業加速轉型。
在管理創新方面,圍繞全面建立市場化體制機制,在組織運行模式、資金管控模式和資源配置模式等方面,有針對性地實施了一系列創新舉措,有效激發了企業活力。
在技術創新方面,通過持續加大技術創新投入,技術創新能力和品牌影響力顯著提升,產品檔次和品種結構實現了質的飛躍。2017年上半年河鋼品種鋼比例提高到65%,高端產品量兩年來提升229%,成為2017年國家首批綠色制造體系示范工廠,獲得世界鋼鐵工業可持續發展卓越獎。
在商業模式創新方面,通過構筑差異化競爭優勢,以為客戶創造價值為目標,迅速打開了經營發展的新境界?!笆濉逼陂g,河鋼將通過快速推進轉型升級,實現由傳統產業的跟隨者向新產業新業態的領跑者轉變,成為新競賽規則的重要制定者、新競賽場地的重要主導者。
對全要素進行“總動員”和“全釋放”
中國經濟時報:鋼鐵是我國供需結構矛盾突出的傳統產業,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領域。未來,河鋼集團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將有哪些新舉措?
于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鋼鐵產業實現了持續快速發展,在供給側擁有了雄厚的產業基礎和技術實力,具備了以需求側拉動供給側快速提升的有利條件。
未來,河鋼將堅定不移地聚焦“市場”和“產品”,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對“技術、人才、管理、裝備、資源、資本”等全要素進行“總動員”和“全釋放”,以“為市場、客戶提供最優質的產品和服務”為目標,進行最科學、最有效的配置,全力圍繞解決影響“滿足客戶需求”和“提升有效供給”的重點問題,研究、設計和理順企業的發展路徑、主攻方向和戰略舉措,不斷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為市場客戶提供更好的產品與服務。